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容新策略
朋友最近有些愁云惨雾——
女儿中考结束后,和她冷战快大半月了。
起因不过是,一位相熟的妈妈随口问起:
孩子考了多少分,暑假怎么规划的?
她就一五一十说了。
谁料孩子反应激烈,认为这是对自己“不尊重”。
要说,也是我自己说啊!
朋友既觉得自己做法欠妥,又忍不住嘀咕:
都是平日要好的朋友,人家客客气气的,或许真是一片关心,怎么就不能说? 这孩子是不是太敏感了?
这场小风波,其实戳中了一个常被忽视的育儿要穴:
孩子的隐私,也是隐私。
孩子大了,那片名为“自我”的疆土就更清晰,我们更需要尊重。
未经孩子允许,我们不能向任何人,随便透露孩子真实状况!
这包括:成绩、规划、喜好、糗事、长处、弱点......
一是,“分享自我”的权利,本就在孩子自己手中;
二是,看似无心的“分享”,也会扰动孩子“成长运势”的磁场;
大家千万别低估了。
曾几何时,我也热衷于捕捉孩子的点滴:
拍照、录视频,精心修剪,分享在朋友圈、短视频。
但后来,孩子大点,我发现,我一拍,孩子就会停下来看我。
他甚至会问我:
妈妈,你是在发抖音吗?有人给我点赞吗?
我的记录,反而干扰了他沉浸手头的活动。
有次,我只是分享和孩子聊天的片段,就有不相熟的人来“好心”提醒:
你孩子发音不标准,要多纠正!
那以后,我开始反思——
我们所处的时代,前所未有地将个体暴露在巨大的网络聚光灯下。
过度“晒娃”,曝光孩子的“高光时刻”,会不会是将孩子树立成一个隐形靶呢?
当孩子的可爱、聪慧、才艺、成绩被频繁展示容新策略,收获的未必全是祝福;
也可能是不必要的品头论足、嫉妒,甚至网暴。
而更深的担忧是:
这种“被围观的成长”,还没有哪一代人完整经历过,对孩子未来的影响,是未可知的。
我们怎么确保,不给孩子未来带来“负面”影响?
心理学中的“社会比较压力”理论说,外界的过高期待,会转化为无形的心理负荷;
严重的,还会诱发“冒名顶替综合征”。
我们以为的“分享”,很可能正亲手为孩子编织一个“必须优秀”的牢笼——
过度曝光孩子的“好”,孩子会担忧,自己是能否真配得上你给他树立的“人设”;
长此以往,即使取得实至名归的成就,他也会有强烈的不配得感或欺诈感;
唯恐一天跌落“神坛”,或觉得自己是个随时可能被拆穿的“冒牌货”。
如果说“好的说太多”,如同树靶;
那公开谈论孩子缺点,就像把孩子推上“大众审判台”。
一位网友分享她的“前车之鉴”:
她说,她之前也常在朋友圈以调侃口吻吐槽孩子。
干啥都不行,干饭第一名! 跟老娘一样,没运动细胞。 小哭包,为娘没用裤子包你吧......
她以为这是“黑色幽默”,无伤大雅。
直到有次,学校组织竞技活动。
老师直接跳过预选,确定了和他孩子水平差不多的另外两个孩子。
并轻描淡写地解释道:
这次活动关系到班级荣誉,怕孩子心理素质不够,下次再参加吧!
她才猛然意识到,自己那些“无心调侃”,给孩子在人际关系中,留下了“能力不足”的烙印。
当父母公开评论孩子不足,便是默许,甚至引导外界带着同样预设去审视孩子。
老师、亲友、同学,可能不自觉地会依据这些“标签”,与孩子互动。
孩子呢?
他会敏锐捕捉到这些信息,不断吸收、印证外界反馈——
大家都这么说,看来我真的不行。
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,会进一步固化,甚至放大所谓的“短板”。
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。
作家刘墉女儿容新策略,高中时,理科成绩一度大滑坡。
这对志在名校的孩子来说,是不小的心理冲击。
但面对亲友关切,刘墉从不透露具体分数,而是统一回应:
她在尝试新的学习方法。 需时间调整。
甚至对最亲近的祖辈,也守口如瓶。
后来,他女儿考入哥伦比亚大学,在哥大的一次演讲中,深情回忆:
“父亲教会我最重要的事——
人生就像一场密室逃脱游戏,外人喧哗的所谓攻略,只会干扰你聆听关键线索的‘咔嗒’声。”
她说,父亲那句“在找新方法”,像一件“隐形护甲”;
帮她抵挡了世俗评价之箭,让她可以心无旁骛地“磨自己的剑”。
刘墉的含糊回应,不是为遮掩孩子的不足,也不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。
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守护——
为孩子营造一个低干扰、低压力的心理环境,减少社会关系中的无谓比较和潜在伤害。
这份刻意的“少言”,是对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信任;
更是将“定义自我节奏”的权利郑重交还到孩子手上。
在寂静中,孩子能听清内心真正的声音,就更能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。
一位妈妈说:
她孩子有段时间也“不顺”——经常生病,成绩下滑。
家中长辈忧心忡忡。
还瞒着她找人算命,让老公来劝她:要“改名”才能“改命”。
她知道后,既懊悔又生气:
真不该说!孩子小,生病多正常? 成绩不好,又不是命不好! 这才多大呀,能看出什么乾坤? 我就是我儿子的结界,这些闲话别进我耳朵!
她坚定拒绝了长辈的提议。
并通过带孩子一起运动、努力证明:
一时的好坏、起伏,不过是人生的正常波动!
我们常寄望于种种“改命”之术——求神问卜、购买天价学区房、疯狂内卷......
却忽略了最日常、最强大的力量:
守住自己的口,便是为孩子撑起一个强大的“能量保护罩”。
面对长辈、朋友出于“关心”对孩子信息的打听,我们可以这样得体应对——
1、最高原则:未经孩子点头,坚决不说。
孩子的分数、排名、弱点、规划......归属权在孩子。
分享前,先问一句:
妈妈/爸爸能跟XX说说这个吗? 这个能发朋友圈吗?
这是最基本的尊重。
2、不得不答时:积极而模糊地说。
没办法和孩子确认,或不好不答时,我们也可以学习刘墉的做法:
用“在努力”“在适应新方法”“状态在调整中”“有自己的节奏”,等中性积极语句回应。
既不失礼貌,又保护核心信息。
3、掌声亦关家门内:克制过度褒扬。
孩子取得成就,家人关起门来尽情庆祝、真诚赞美足矣。
过度对外宣扬,同样可能给孩子无形压力或招惹嫉妒。
父母之口的开合,深刻影响着孩子的“运势磁场”。
随意谈论缺点,如同引入消极暗示,侵蚀孩子的自信根基;
过度宣扬优点,则可能引来捧杀,让孩子在虚妄的赞誉中迷失。
一份审慎的沉默,是对外界窥探温和而坚定的拒绝。
这不是冷漠,而是更深沉、更成熟、更具力量的爱。
孩子的真实状况——
无论优秀或狼狈,都是他成长中正在拓展的秘密版图。
我们以为的“随口一说”,很可能会对他的“成长大计”造成干扰。
默默关注,守好这张版图,在未经孩子允许的情况下,不向任何人透露。
这既是珍惜孩子对我们的信任;
也是把“定义自我”的权利,郑重交还到孩子手上。
愿我们都能以最大的克制与尊重,守护好孩子的秘密;
也守护住属于他未来的无限可能!
作者 | 猪妈妈,自由撰稿人,学习型妈妈,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,另有网名,宝藏猪妈妈。
主播 | 安东尼,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